1废寝忘食
解释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出处 南朝 齐 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2豁然开朗
解释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出处 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集思广益
解释 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4各抒己见
解释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5聚精会神
解释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出处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6博学多才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出处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7博览群书
解释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出处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8好学不倦
解释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9不耻下问
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10勤学苦练
解释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出处 老舍《文艺学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备,样样表现着他终生勤学苦练、奋斗不懈的精神。”
11囊萤映雪
解释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出处 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12勤学好问
解释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13牛角挂书
解释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14笃学好古
解释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出处 《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
15专心致志
解释 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6分秒必争
解释 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争夺过来。形容做事的时间抓得很紧。
出处 柯岩《奇异的书简 船长》:“我们现在要搞四化,分秒必争哩!”
17古为今用
解释 指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出处 毛泽东《书信选集 致陆定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8夜以继日
解释 以:用;拿;继:继续连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19开卷有益
解释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出处 晋 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20循序渐进
解释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
出处 《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21旁观者清
解释 在旁边看的人比当事人清楚。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陈多寿生死夫妻》:“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22春风得意
解释 春风:春天和煦的风;得意:愿望得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和暖的春风使人觉得洋洋自得。①原指考中进士后洋洋自得的心情。②后用以称进士及第;功成名就。③形容因所谋求的事情成功而心情欢畅。
出处 唐 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3独善其身
解释 善:弄好。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要自己好而不关心别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老当益壮
解释 老:老年;当:应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壮盛;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5近水楼台
解释 指靠近水边的楼台。比喻由于地处优越而获得优先的机会。一般作“近水楼台先得月”。
出处 宋 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26邯郸学步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7锲而不舍
解释 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8不拘一格
解释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出处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9任劳任怨
解释 任:担当、承担。做事既能承受劳苦;又能承受埋怨。
出处 清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无愧屋漏,而闱中任劳任怨,种种非笔所能尽。”
30光阴似箭
解释 时光流逝像飞箭一样迅速。比喻时间消逝得极快。
出处 前蜀 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31全神贯注
解释 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 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32勤能补拙
解释 勤:勤奋;拙:愚笨。勤勉地干;就能够补偿笨拙所造成的不足。
出处 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33呕心沥血
解释 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出处 唐 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34坚持不懈
解释 懈:放松。坚持到底;没有丝毫的松懈。
出处 《清史稿 刘体重传》:“遇大雨,贼决河自卫。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洲。”
35学而不厌
解释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温故知新
解释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温:温习;故:旧的。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7精益求精
解释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38红杏出墙
解释 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指春天一派繁荣景象;也喻指大好形势。
出处 宋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39融会贯通
解释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40闻鸡起舞
解释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出处 《晋书 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41一心一意
解释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42发奋图强
解释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出处 《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3品学兼优
解释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学兼优,阅历通达的老长辈。”
44大巧若拙
解释 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45孜孜不倦
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出处 《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46学无止境
解释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出处 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47才疏学浅
解释 才:才能;疏:空虚;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不深。
出处 元 柯丹邱《荆钗记 合卺》:“欲步蟾宫,奈才疏学浅,未得蜚冲。”
48持之以恒
解释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49春色满园
解释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作“满园春色”。
出处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0百战不殆
解释 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51一丝不苟
解释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52凿壁偷光
解释 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出处 晋 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3匹夫有责
解释 匹夫:古时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平常的人;有责:有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
出处 清 顾炎武《日知录 正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54囫囵吞枣
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55手不释卷
解释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56鞠躬尽瘁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 明 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57日月如梭
解释 日和月像穿梭似地运行。比喻光阴过得快。
出处 宋 高登《东溪集 朱黄双砚》:“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
58人以群分
解释 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出处 《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59学富五车
解释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60成人之美
解释 成:成全;帮助;美:好事。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61滴水穿石
解释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62百年树人
解释 百年:形容时间长;树:栽培;造就;人:指人才。形容人才的培养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也指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63老骥伏枥
解释 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 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4从恶如崩
解释 指为恶如山崩那样容易。
出处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65博学多闻
解释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 《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66君子之交
解释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出处 庄周《庄子 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67坚忍不拔
解释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出处 宋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68家学渊源
解释 家学:家传的学问;渊源:水源;这里指根源。家世相传的学问有根源。形容出身于书香门弟;学问扎实;学有根底。
出处 宋 刘克庄《后村全集 送林宽夫父子》:“家学有渊源,传之于艾轩。”
69当断不断
解释 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春申君列传论》:“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70焚膏继晷
解释 点起灯烛;接替日光照明。(焚:烧;点燃;膏:油脂;指灯油;继:接续;晷:日影;日光。)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71苦心孤诣
解释 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出处 清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 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72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不学无识
解释 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出处 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74困而不学
解释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75将勤补拙
解释 以勤奋弥补笨拙。
出处 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76悬梁刺股
解释 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 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77映雪读书
解释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出处 《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78道学先生
解释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79不知肉味
解释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80户枢不蠹
解释 枢:门上的转轴;蠹:蛀。指门的转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81春宵一刻
解释 欢娱难忘的美好时刻。
出处 宋 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2耳闻则诵
解释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83困而学之
解释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4钝学累功
解释 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85鸡鸣而起
解释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86白首之心
解释 老年时的壮志。
出处 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7倾耳注目
解释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88宏儒硕学
解释 指学问渊博的人。
89才学兼优
解释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出处 《隋唐演义》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来不称朕意,思卿才学兼优,必有妙论,故召卿来,为朕草一诏。”
90曲学阿世
解释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务正说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91穷且益坚
解释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出处 《后汉书 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92笃学不倦
解释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出处 明·方孝儒《与郑叔度书》:“中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笃学不倦,其至于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
93笃实好学
解释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出处 《北史·张衮传》:“衮笃实好学,有文才。”
94囊萤照书
解释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95韦编三绝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96何患无辞
解释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出处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97倾耳而听
解释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98尺有所短
解释 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下卷:“元长士章,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
99谬以千里
解释 指错误荒谬到了极点。
出处 鲁迅《华盖集 十四年的“读经”》:“反对者们以为他真相信读经可以救国,真是‘谬以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