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政策的大力实施使新一线城市人才规模大幅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才结构的持续变动,新一线城市人才开始面临数量增长受限、结构性 失衡以及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文章立足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提升就业能力、居住品质和加强都市圈建设是优化人才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并以 成都市为例,提出了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加强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完善人才服务等优化路径与举措。
关键词: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人才吸引力
在人才强国的战略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日益加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纷纷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近年来,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表现出显著的吸引力, 引进人才规模大幅上升。但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也带来了人才结构失衡、城市承载力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成都市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 略,拥有汇聚人才的良好机遇与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消费活力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新一线城市中面临着较强的人才竞争压力。在此背景下,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新 一线城市如何优化人才政策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分析
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现状
总结来看,新一线城市实施的人才政策大体相同,基本都从放宽落户条件、发放高额奖励补贴、完善住房保障等方面入手,并且在人才评价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方面 向用人主体放权[1]。主要措施体现在:一是开放落户政策,包括放宽学历、年龄、社保限制,扩大人才认定范围和简化落户程序等。二是加大奖励补贴,包括提供税收 优惠、加大补贴力度、增加购房租房补贴和提供创业保障等。三是完善安居和社会保障,包括兴建人才公寓、开通医疗绿色通道以及安置配偶和子女等。四是优化服务保 障机制,包括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引进津贴,推动企业完善薪酬和激励机制等。虽然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为了应对城市间的激烈竞争而频繁发布 的人才政策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人才政策发布具有较大盲目性,未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实际需要,导致各城市间人才政策的同质性较高[2]。二是未考虑城 市承载能力,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造成人才引进后的再次流失[3]。三是人才结构出现失衡,一方面太偏向于高学历人才,忽略了职业技能人才 以及有经验的创业人士等;另一方面未能对人才和产业进行精准匹配,导致人才资源浪费[4-5]。
新一线城市优化人才政策的考量因素
国内外研究发现,就业机会、自我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居住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人才服务与发展环境等是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6-12], 也是人才政策优化的重要立足点和考虑因素。目前,新一线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制度保障等基本条件上已较为完善,并不会存在太大 的差异。从已有成功经验和案例来看,新一线城市持续吸引大量人才需要在政策上考虑以下条件:
一是以就业能力提高为前提。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将提供稳定就业作为促进人口流动、吸引人才落户的前 提。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24号),再次强调了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业就业门槛对于促 进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市,其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之所以能领跑新一线城市,除了开放的人才政策、优质的人才服务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外,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的支持,使数字产业集群得到了高质量全方位的发展。此外,同样在人才大战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南京在电子通信、制造业上的发 展也十分迅速。因此,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环境是人才政策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二是以居住品质提升为基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下,新一线城市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宜居程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如:杭州、 苏州、青岛、武汉等在气候、地理位置、文化活动、公共配套设施、老旧城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都具有良好优势。但是,随着新一线城市持续释放的市场机会和创 业就业空间对人才吸引力的不断提升,其人才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即不仅有白领精英,还包含技能型人才、青年人才和低端就业的流动人口。除此之外,流动 人口家庭化迁移的比例和规模也呈上升趋势,这也对城市居住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以都市圈建设为支撑。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迅速发展,基于区域合作形成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从整体上增强各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目前,京津冀、长三 角、粤港澳、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