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丰娱乐-开丰注册登录绿色站

0898-08980898  13876453617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分享本站:

开丰资讯

0898-08980898
传真:0000-1234-5678
邮件:admin@youweb.com
客服:

公司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开丰资讯 > 公司动态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03 12:28:49

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浮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2021-2025年)的通知


云府〔20223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将《云浮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协反映。



                                   云浮市人民政府

                                                                                                                                                         2022815



云浮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粤府〔202176精神,进一步明确云浮十四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基础工程,基本实现了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有效开展,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有了新提高。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省内发达地区乃至与粤东西北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在全省处于靠后水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科普的需求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普智慧化传播水平还比较低;科普投入还比较少,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云浮释放后发地区发展潜能的关键机遇期。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推动云浮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科普工作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的目标定位,推动云浮在生态建设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云浮样板。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均衡化发展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加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高质量发展,大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现云浮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创造和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

2.坚持协同推进。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协同推进的大联合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

3.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和激励机制,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探索科普供给的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等新方法、新路径,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优化供需匹配度,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三)工作目标。

2025年,云浮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4%,各县(市、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协调性、均衡性明显增强。科普的组织力、传播力、精准度、实效性有较大提升。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化科学传播体系基本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三、提升行动

着力协同社会各方,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围绕五大重点人群实施五项提升行动。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人才基础。提供更多科学教育的资源和途径,重点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扶持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均衡发展。

1.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弘扬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将求真务实、理性质疑、开拓创新等科学家精神及科学精神融入课程与教学。激励青少年从小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学教育品牌活动的质量水平,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疫情防控、避险自救、身心健康等知识,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2.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龄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落实科学课程标准,在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3.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热爱科学、有科学潜质的中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大力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为热爱科学的中小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学生学科竞赛、科学素质网络大赛等活动,探索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深入实施馆校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到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科学课程教学及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支持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场馆等校外场所依据课标开发科学教育活动和课程资源,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向中小学开发开放互动性、体验性强的优质产品和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力开展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社区)”和青少年科普主题宣传等活动,组织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心理咨询师等科技工作者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心理健康、生理卫生、职业卫生和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普研学、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探索开展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

5.实施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设计开发适合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满足青少年个性化需求。加大青少年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向农村青少年倾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中学科技馆、科学工作室、儿童之家等设施组织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活动。

6.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科学教师培养力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方式,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每年培训至少200名科技辅导员。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培养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构建多种资源和市场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等,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职业农民职称工作、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加大高素质农民、农村电商技能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的培训力度,培养大批适应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开展乡村振兴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2.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科普,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提升农村科普活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院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申报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入专业技术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加强科普服务工作。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农村倾斜,各级学会建立学会服务站,开展精准科普服务。加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科普行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务力度,优先扶持边远乡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面向农村群众的各类科普服务,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4.加强农村科普体系建设。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场所的科普资源配置,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农村中学科技馆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设,提高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巡展频率。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农技驿站、农村夜校、科普惠农服务站、农家书屋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科普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作用,组建以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技专家咨询服务团和志愿者队伍。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实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智慧蓝领、南粤工匠等活动,加大先进典型评选宣传表彰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大力强化技能创新。开展省市级众创杯”“创客广东等创业创新大赛以及省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筹建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南粤技术能手评选等,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工人科普活动,满足产业工人对科技、科普信息的需求。

4.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助推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外卖、快递、直播、网约车、网约服务、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兴领域、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资源供给的知识内容、渠道途径、方式方法,稳步提升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1.实施智慧助老行动。依托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社区(居委)、养老服务机构等,聚焦老年人就医、消费、金融、文体活动等高频场景,采取适合老年人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方式,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提高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和网络风险防范水平,让老年人在享受网络智慧生活的同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实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组织专家编写老年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手册,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推进保健食品护老行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等形式,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3.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银龄行动。充分发挥老科技专家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鼓励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科学普及等志愿工作。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1.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科学履职能力和水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2.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多渠道分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意识和能力,在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和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自觉推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共同发展;依托市内优质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干部专题研修班,持续推动领导干部知识更新,牢固树立科学执政理念。

3.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机制,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和重要内容。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利用学习强国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4.在考核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任职考察等工作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

四、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一)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整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多渠道推进数字科普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1.强力推动智慧科普建设。积极推动科普中国”“粤科普等数字科普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应用,带动云浮智慧科普建设。依托政务服务一体机做好科普宣传教育。发展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推进科普中国e站转型升级,推动云浮科普等科普传播阵地建设,提升智慧科普传播能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和下沉。

2.大力繁荣科普创作。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加强对优秀科普团队的支持。探索和推动将优秀科普作品、科普成果纳入科学技术奖励或者优秀成果评选范围。持续组织科普创作团队和人才参与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科普剧大赛等活动,促进科学与艺术结合,生产适合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推广的科普作品。做好优质科普作品的推介与共享服务。

3.促进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强化科学技术引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纸质出版、网站传播、移动终端传播等多渠道全媒体科学传播。积极利用科普中国的网络资源,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APP等,建立移动端科普传播平台,广泛开展移动端的科普工作。大力推广科普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提高科普服务精准率、科普活动受众面和科普资源共享水平,继续开播云浮电台的《科普在你身边》专栏节目和云浮电视台的《科普大篷车》栏目,办好《云浮日报》的科普之窗专栏,大力宣传科学知识,丰富内容和形式,扩大社会公众吸引力。

4.强化科普信息精准推送服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采集和挖掘公众需求数据,做好科普需求跟踪分析,通过科普电子读本定向分发和手机、电视、广播、电影院线、多媒体视窗推送等定制性传播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加大对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务定制化推送力度。

(二)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的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和支持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的成果、科研重点项目或者重大项目成果科普化,通过公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视频、图书、实物模型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推介。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社会资本整合科普资源和创新要素,开展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推动科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教育、科技、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门发布科技项目指南时,对具有科普价值的科研项目提出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利用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本建设的国家和省各类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创新创业基地等可以优先认定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并推荐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社会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以社会资金建设的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和购置的科学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为科普活动提供服务。

2.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推动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支持和指导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省云浮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等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

3.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把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依托现有的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设施和资源,打造一批科学家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自立自强,建功立业,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做好丁颖科技奖”“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云浮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普工作者的推荐、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

(三)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服务均衡化、广覆盖。

1.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其他专项规划,并与地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建设市级综合性科技馆,并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场馆,在基层公共设施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通过财政补助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科普场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编制科普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推进科技馆免费开放,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

2.创新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立科普场馆共建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创新构建服务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有科普场馆的改造升级和功能拓展。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加大特色科普展教品研发和共享。

3.大力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原则,加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创建、认定和动态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到2025年,力争全市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810个,使我市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各类培训基地、文化场所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

4.加强各类科普阵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研学基地、主题公园等规划建设,促进相关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和综合利用,建设各类科普馆。推进各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积极开展各类科学文化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公园、风景名胜区、车站、码头、宾馆、银行、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列车、客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设施或者提供科普服务。

(四)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级各类科普组织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

1.建立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纳入本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加强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建设,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加强应急科普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在日常科普中融入应急理念和知识,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科普主题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完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联动,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县(市、区)级学会、企业(园区)科协、高校(科研院所)科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科协等阵地为依托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书吧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围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119全国消防宣传日、爱国卫生运动、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全国爱眼日、中国水周、世界水日、世界急救日、世界献血者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科普活动。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

3.加强专兼职科普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对科普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符合条件的科普作品项目列入云浮市科学技术奖奖励范围,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各类科普奖。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和研修等活动。

4.壮大科技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市科技志愿服务支队建设管理,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探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对接科技志愿服务资源与社会需求,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建设学会科技服务站,开展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基层行、学会党员义工服务等活动。鼓励教师、医生、学生、媒体工作者等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参与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五)实施科普产业繁荣工程。

制定实施培育和壮大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加强科普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科普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新突破。

1.加强对科普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设立财政性科普产业促进项目,加大对公益性科普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支持力度。科普产业用地享受科研用地同等待遇。加大对科普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兴办各类科普文化产业。

2.加强科普产业市场的培育。推进公益性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共同发展,培育壮大科普产业市场主体,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强化科普企业培育,开发科普旅游资源,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加快推进科普展览、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玩具、科普旅游等科普产业发展。

3.推动科普市场化产业化。建立科普产业培育体系,建设科普产业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原创科普作(产)品示范基地。积极搭建科普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为扶持科普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加强推动科普产业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市人民政府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领导全市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分工,将有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计划,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科协要充分发挥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2.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当地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支持本级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方案,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为实施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3.建立科学素质建设检查评估机制,加强对科学素质建设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适时对部门、地方的实施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机制。

1.建立完善云浮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协调,整合资源,联合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点行动、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科普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服务等重要任务,协同推进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建立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与地方政府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共建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工作考核,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

2.建立科研与科普密切结合机制。研究制定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相应增加科普任务的措施与办法。将科普工作作为市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推动市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在立项时增加相应科普任务,验收时对科普效果进行评价。推动承担市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新途径。

3.建立监测评估和激励机制。依照国家相关标准,探索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监测指标体系,适时开展云浮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全市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4.建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动员机制。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科普示范县(市、区)等群众性社会性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政策,提高科普人员和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普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增加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

(三)完善保障条件。

1.完善落实政策机制。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规规章政策时,要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

2.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要求,不断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云浮公民科学素质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大力追赶的实际,要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实施任务,按照市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财政、税收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加强经费管理和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明确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21年,推动和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并启动实施,并做好动员和宣传工作。

深入实施。20222025年,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检查评估,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及时补齐短板,全面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025年,对十四五期间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及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件:云浮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工作分工表


附件


云浮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工作分工表

序号

工作内容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1

提升行动

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市教育局

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团市委、市科协

2

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市农业农村局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市科协

3

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市总工会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4

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市卫生健康局

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协

5

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市委组织部

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

6

重点工程

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市科协、

市科技局

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7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市科技局

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8

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市科协、

市科技局

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体局、市林业局

9

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市科协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团市委、市气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10

实施科普产业繁荣工程。

市科技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卫生健康局、市科协





客服头部
0898-08980898
13876453617

网站二维码

平台注册入口